查看原文
其他

解局 | 严防之下仍遭恐袭,欧洲社会有何深层问题?

2016-03-29 记者/刘延棠 瞭望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3月22日接连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迄今已造成31人死亡、300多人受伤61人情况危殆的局面,IS宣称制造了此次事件。  

  而仅仅在此前4天,巴黎恐袭事件在逃嫌疑人萨拉赫·阿卜杜勒-萨拉姆及其两名同伙,才刚刚在布鲁塞尔莫伦贝克区被捕,那次发生在4个多月前的巴黎连环恐袭,曾造成至少130人死亡、约350人受伤。  

  比利时警方已确认,哈立德·埃尔-巴克拉维和易卜拉欣·埃尔-巴克拉维兄弟制造了机场和地铁站的自杀式袭击。这两人都是布鲁塞尔当地人,且与法国巴黎的恐怖袭击事件有“直接关联”。“炸弹专家”纳吉姆·拉什拉维,在布鲁塞尔机场爆炸袭击中也已身亡。警方仍在追捕与恐袭相关的其他嫌疑人。

  

为何是布鲁塞尔

  

  自2015年11月13日巴黎恐袭发生以来,作为这场连环恐袭“准备和组织地点”的比利时就已加强防范,国内警戒级别此前一直维持较高等级。


然而,严防密控之下布鲁塞尔,为何仍然成为了严重恐袭的发生地?

  

  • 首先,布鲁塞尔有“欧洲心脏”之称,极端组织在这里发动恐袭影响大。  

  “从地理上讲,在冷战结束前如果把英伦三岛划进来的话,比利时可以说是欧洲(西欧)的中心;文化上,比利时是日耳曼文明和拉丁文明的交汇处,周围被列强环绕,是几个强国的缓冲带;也因此,政治上比利时虽然是个小国,政治影响力有限,布鲁塞尔仍被选定作为欧盟和北约的总部所在地。”中国前驻比利时大使张援远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在布鲁塞尔有100多个国际组织,驻比利时、欧盟和北约等的使馆、使团有数百家,还有全世界大量的国际媒体。极端分子选择在这里下手,影响力自然非常大。

  

  • 第二,欧洲各国之间并未形成防控合力,反恐漏洞大,给极端分子发动恐怖袭击以可乘之机。

  

  受访专家指出,在巴黎恐袭事件后,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比利时就加强了安保及联合防范,但是,一方面欧洲各国有不同的情报体系和规划,在情报分享方面问题严重;另一方面,申根区国家边境不设防,而各国司法部门出于主权考虑不愿共享信息。巴黎空袭事件发生后,嫌疑人就越过边境逃进了比利时。

  

  “总体上欧洲各国在反恐上投入较少,防范上漏洞较多,在欧洲形成了‘反恐洼地’。”上海反恐研究中心理事王震说。

  

  • 第三,布鲁塞尔是多元化程度很高的国际化大都市,袭击者又为本土极端分子,防范难上加难。

  

  布鲁塞尔人口只有约120万,但多元化程度非常之高。除了土生土长的比利时人,还生活着大量在这里工作的外国人和外来移民。发动本次袭击的极端分子,包括发动了巴黎恐袭的嫌疑人,其实都是比利时或法国籍,是移民后代,被称作本土化的恐怖分子。这些人就生活在民众之间,是很难防范的。

  

  安全专家普遍认为,政府机构间相互掣肘、情报机构长期经费不足、极端思想传播、武器黑市泛滥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在一起,已让西欧小国比利时被恐怖阴影所笼罩,成为欧洲反恐行动中最薄弱的国家之一

  

影响是多层次的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接连在欧洲国家发动大规模恐袭,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未来欧洲面临的反恐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必须对“伊斯兰国”迅速向全球蔓延提高警惕,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极端组织的打击力度。

  

  但受访专家同时也指出,由于美国、俄罗斯等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分歧,很难在共同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形成合力,铲除恐怖主义滋生根源的任务依然艰巨。布鲁塞尔恐袭可能只是系列恐袭中的一个,既不会改变当前的国际反恐形势,更不会改变“9·11”后的全球反恐格局。

  

  由于恐袭接连发生,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直接遭受恐怖袭击威胁的欧洲国家,今后可能将加大反恐投入,加强情报共享、司法合作等。但是,另外一些并未直接受到恐怖威胁的欧洲小国家因为担心被报复,在反恐合作上实际可能反而会更消极。

  

  恐袭事件也将增加申根体系按时恢复的不确定性。由于难民危机,欧洲已经有8个申根区国家实施了临时边境管控,欧委会3月初提出了“恢复申根体系”路线图,要求在2016年底前解除欧洲内部边境管控,恢复申根区人们的正常自由流动。但恐袭接连发生增加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相关国家难民政策也可能被收紧。

  

  受访专家指出,从反恐和应对难民潮的角度,欧洲国家加强边境管控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巴黎空袭案的嫌犯在法国作案后能很快逃到比利时,但是从欧洲一体化、从经济的角度,申根协定保证了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在当前欧洲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这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恐袭对欧洲经济会带来怎样的冲击也正是人们所担心的。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除造成公共基础设施损坏及当地航空及旅游业受冲击外,恐怖袭击还会影响消费者信心,进而拖累欧洲内需


  欧盟委员会3月21日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截至3月份,欧盟及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三个月下滑,而22日发生的恐袭可能导致消费信心进一步承压。不过,虽然与恐袭相关的安全问题、移民问题等是投资者不可忽略的因素,一般认为恐怖袭击对欧洲经济的影响仍在可控范围内

  

暴露深层次社会问题

  

  欧洲连续遭受恐怖袭击和实施袭击者多为本土极端人员等现象也已经引发了人们对欧洲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的反思。

  

  • 其一,自由与安全的边界如何界定?

  

  受访专家指出,比利时、法国等西方国家崇尚开放、自由、平等,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自由过度的问题。包括人口流动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获得武器的自由等,为了不侵犯个人隐私和个人权利,安全检查、防控就做得差些。

  

  张援远举例说,他在比利时做大使的时候,有一个极端分子的遗孀,经常发表一些煽动性言论,蛊惑一些年轻人,但是警方拿她没有办法。即便一些有前科或轻罪的人,在其没有公开作案之时也无法采取一些措施。媒体披露,制造袭击案的兄弟两人,均有犯罪前科,卜拉欣曾因袭警被判入狱,哈立德曾因劫车被判5年缓刑。

  

  “在西方国家,自由被滥用是极端主义泛滥的原因之一。其实不再单单是因为贫困。”张援远说。

  

  • 其二,文化多元与融合问题。

  

  受访专家指出,由于有很长历史时期的殖民史以及移民史,欧洲国家内部生活着大量外来移民,其中在比利时和法国,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群共居的程度在欧洲可以说是最高的。

  据统计,比利时全国人口的近一半是移民或其后代。很多外来移民并未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他们通常聚居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形成自己的社区,相对封闭和独立。

  

  比如,被称为“恐怖分子巢穴”的莫伦贝克区,虽然这里距离欧盟总部区域只有数公里,但堪称“另一个世界”。“在欧洲,比利时和法国已被认为是欧洲恐怖主义产生的温床、制造恐怖分子的车间和威胁欧洲安全的不定时炸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邢骅说。

  

  “这些国家一方面十分重视保护公民自由,另一方面非常强调保护不同社会种族、宗教之间的平等。”邢骅说。但是不少国家只是过分教条地执行多元文化政策,往往忽视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人群间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问题,而导致潜在的族群对立和冲突

  

  在近年来欧洲经济疲弱的背景下,这种经济上、文化上、宗教上等的对立进一步加重和显性化。特别是广大移民群体,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在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地位上处于劣势,失业问题更严重,挫败感强,因此更容易受到极端思想蛊惑,进而一步步走向极端化和暴恐化。总之,强调多元,忽视融合,欧洲正在品尝恶果。

  

  • 第三,将恐怖袭击与难民潮简单挂钩的问题。

  

  邢骅特别向记者强调,欧洲的恐怖威胁不是伴随着难民潮而来的,欧洲本土的极端主义活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中东、南亚等地区的恐怖主义势力早就加强了对移民及移民后裔的渗透。而在中东剧变之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崛起,欧洲就是其重点发展方向。除了通过网络等科技手段向欧洲本土移民后裔灌输极端思想,还招募一些人到叙利亚、伊拉克受训,然后再输送回欧洲。这些土生土长的极端分子可以在申根国家间自由流动,发动恐袭更容易。

  

  “只是,难民潮使得欧洲的安全环境更加严峻了”。邢骅向记者强调,在2015年难民潮之前欧洲就面临移民难题,这也是欧洲的老大难问题。在他看来,英法德比等很早之前就开始接收外来移民,对移民持一种开放、善意的态度,这样做一方面补充本国发展所需人力,另一方面通过接收移民保持与原殖民国的紧密联系。因此,陡然改变或收紧移民政策对欧洲来说是很困难的。

  

  但是,“近些年来,欧洲国家发现同化外来人口越来越困难。多年前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就表示要对移民加强控制和审查,默克尔总理几年前说欧洲移民政策是错误的,如今却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国内压力,不过,直到现在她仍坚持对移民持开放政策,不对难民设上限。”邢骅说。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13期 原题《恐袭暴露欧洲深层次社会问题》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